虔洲话║五姑母杨新凤
—O—
五姑杨新凤。祖父第五个子女,也是第五个女儿。嫁在邻乡路坑李氏七月生为妻。她与三姑承秀同在一个屋场。我们常称“新凤姑姐”。
在前五个姑姑中,她年纪最小,生于1953年,终年54岁。走得最早,也是因糖尿病并发症而殁。
这个姑在众多姐妹中长得最为标志,但生性愚钝懦弱,一生坎坷,令人怜惜又可惜。
命运就是这么回事,看似天注定,其实在自己主宰。森林法则“肉弱强食”,达尔文“优胜劣汰、物竞天择、适者生存”,梁胡之问“愚昧才是一切的根源”,反映的是社会历史量质螺旋上升发展,本质在于规律规则发现与循遵运行。作为教训,就是要用知识文化,点亮照亮愚昧愚钝。特别是在五姑身上,令我深以为然。
姑给我的印象,总是停留在我幼年之时,在她们屋场进圩口之地,遇着我父亲,两姐弟站着长久聊着。姑戴着一顶“鸭婆斗笠”,穿着一双“高脚雨鞋”,着一身洗得泛白的当季农村妇女“的确良装”。姐姐在不停向自己弟弟哭诉着家长里短一些琐碎之困之亏之欺,偶尔换着话题聊及到我几兄弟,顿了复又返回原话题,姐姐一旁唯一的弟弟我的父亲见此不停地劝慰着......
几十年了,这个印象从未模糊。
在姑幼年之时,大概在三岁左右,那时大姑已出嫁,祖父母养育着六个子女,那个年代,食物极度匮乏,生产力低下落后,贫农之家夫妻带着六个嗷嗷待哺孩子生存艰难。为活下去,祖父母合计,准备将这个幼小之女找户人家做“童养媳”。
几经周折,祖父终于打听到了邻乡浮槎一户人家有此意愿。一日,祖父打点行装,背着姑,爬山涉水,来到此户人家。
哪知,祖父进门稍一打量,见穷陋粗鄙,家徒四壁,爱女之心陡然倍增,心想幼女进入此家做童养媳,势必一生穷苦受难,天下又不是单此一家!稍稍思量,便找个理由反悔,遂又背着幼女返回。
路中回返至冷水段,也就是大姑所嫁之地,天突然下雨,也是缘该姑在此地做童养媳,父女俩就着一房,在屋檐下躲雨。正好此地还有一好事之人处在同一屋檐下。本地人。在闲聊搭话中,祖父托出了此行之意。那人听后,一拍大腿:“我来做个成人之美好事!”
祖父半信半疑道:“要上好人家,莫让我女吃苦吃亏!”
“包你满意!”
于是,祖父背着女儿,意外地来到这户唐姓人家。一番察看打量,祖父基本满意。又想着自己的大女儿也嫁在本屋场,凡事有个照应,也就同意了,签订了相关协议。
谁知,也是合该姑同此户人家有缘无分。世事难料。过了大概十余年,待到姑要成人婚嫁之时,此户人家绝后绝户,其叔伯族亲见此,就打起了将姑当本族客女出嫁。
这是祖父所不允许的。
这样一来,我当初岂不是在卖女送女?遂怒气冲冲找上门,递上当初签订的契约论理。两家一番交扯,最后商定折衷之法,从杨家出嫁,所嫁彩礼归于唐家。祖父是要名声而非贪钱财。
这本是一个完美方案。但因姑没找对夫君,后来此人据此作为所谓理由,闹一出“正祖不拜拜野祖”,搅得这个姑与其父、姐、弟、妹不来往。叹叹!
这其实也怪姑自己。三姑嫁在路坑,本屋场有一同姓之人,与其一河溪之隔住对岸。五姑从小长得标志可人,越大越美,这从其晚年相照也看得出。因为姐妹,姑就会去其姐家走动。一年一年,一来二去,就被“其夫”窥探盯上。于是,“其夫”找到三姑甜言蜜语,求其行成人之美,将妹妹嫁为之妻。
按当时情况看,三姑是绝不会不答应的。自己的妹妹能够嫁在家境、权势、长相均不错的人家,妹妹过上好日子,自己家将来或许也能有个帮衬关照,该多好。于是,梦想既成了事实。“其夫”,在一番精心运作,真正成了其夫。
岂知,无心插柳有美事,同样也有不美的事。
赣南客家人都有出嫁客女携夫君“回三朝门”拜祖习俗。到了三朝这一天,祖父早早地准备迎接女儿女婿回来。谁知,这个女婿想法不正,挑唆新婚妻子三朝回门到唐氏,其妻受其蛊惑也就不假思索认同同意了。至今我也不明白,其夫会想出这一出。按照常理不应如此。现在想想,应该是当年唐氏那边比我家富裕,其夫势利罢了。如此不是心不正是什么?
当时,前往唐家三朝回门,亦即从路坑至冷水段之路,必须经过老家屋场那条石阶路。这条石阶路,如今已改成能过车的水泥路了。老家一好事叔伯兄弟认得夫妻俩,见其远远走来,赶紧告知祖父。得此信息,祖父赶紧出去迎接,三人遇个正着。
“哈哈,好好,你俩夫妻该早?!”老丈人一脸幸福笑容。
......
“哦,爸,不是来你这,是去冷水段。”女儿抢先回了话,女婿聪明地躲着闭着嘴。
......
祖父一下被这话塞住了。半响,顿时怒火中烧,悲由心生,瞬间痛斥之语从嘴中倾泻而出。
我从小耳边听到祖父、父母、姑姑们嘴中所谓的“正祖不拜拜野祖”,就由此而来。
对方顶不住舆论压力,其夫家派姑带着东西来到家里。祖父也是有骨气之人。祖父见了,坚决不让其进门,谁说也没用。还 特地将其篮子高挂于屋外杈枝上,示众。姑未果,哭泣而返。此后那些年,就断了来往。
冥冥之中似乎有报应。经此一事后,那几年,夫妻俩尽生女儿不生儿子。其夫见此,不知谁点醒他这是不敬正祖造了恶遭所报应,遂赶紧带妻来家“悔罪”。事儿奇怪得很。经此,繁衍接代方才有戏。
可惜,走动起来没几年,又断了来往。
其实,姑嫁在他们家一直过得不好。因在同一屋场,其姐,也就是三姑,帮着说些公道话,也被其家视为仇人。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演变到后来,弄成俩姐妹成了仇人,常因生活琐碎相互争吵。
对于姑在其夫家的遭遇,父亲实在是不能忍下去了,就上门劝诫。对方认为烧了面子,又耍算计。
其夫寻着一日,逢圩,突带其妻赴圩,下馆子。姑受宠若惊,全听信之。他边吃边连哄带骗分析,你娘家四个侄子,将来要娶四个媳妇,建四栋房子,有的是辛劳,日后肯定要你帮这帮那、出这出那、要这要那,将有的麻烦你。不如索性断了来往。至于娘家那头,就认唐家。姑受其淫威遂听了其言。
在某个圩日,还真同父亲说了暂不来往之话。
父母同当年祖父一样,愤怒悲伤至极。自此,她与我们再无来往,直至现在。
写至此,我亦心中难受。我突然想到,一个人,原本有良好资源,但其结果,往往活得一塌糊涂,将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烂。这除了没文化愚昧无知外,还有重要的,就是天性个性本性之因!
鲁迅讲,怒其不争,哀其不幸。我同情姑,也怀念她,她流着春光增林家族血脉,故着文记之。但怒其所言哀其遭遇,我辈谨记类似教训。
记于前往苏州高铁途中。
2024年10月1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