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云:
知易者不占,善易者不卜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占卜最多也就是显现吉凶,占卜所得到的结论并非就是注定了的最终结果,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警示的作用。
我以前专门写过一篇文章,也录过一个视频,是基于《了凡四训》,讲如何改命的。
的确,在我们出生的时候,由于当时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奠定了我们“命”的起点。
但是,这只是起跑线不同,只要这个人懂得打破惯性,他就会改变先天设立的命运运行的轨迹。
那么,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家算命呢?
毕竟有的人会说,算命也是通过五行的相互作用而推算出来的理论。至少可以作为参考嘛。
如果,真的只是作为参考,并无大碍,但是,你真的能做到只是作为参考吗?
绝大多数人做不到。
我之所以不建议去算命,就是因为算命会影响你的潜意识,从而动摇你的信念。
为什么人们说:信则有,不信则无?
你相信了,就会进入你的潜意识。一旦进入潜意识是非常可怕的,潜意识是不会思考的,你根本就不知道它在掌控着你。
人们先天就比较重视算命、占卜的内容,一旦你下意识注意了这些内容,就像一台计算机,被编入了新的代码。
“知易者不占,善易者不卜”,往往精通易经、占卜的人更加清楚这个宇宙的运行原理,更加知道如何在变化的世界中合道而行。
很多时候,并不是知道的道理越多越好,因为“知”往往会带来禁锢的效应。
一个人终其一生,无法弄懂全部的道理,无法掌握全部的规律,但是有些人只是明白了一些简单的道理,却能过好这一生。
这里面不仅仅是他们能做到知道而易行,还有一点很重要,他们懂得独立思考。
在这个世界上,不管你愿不愿意,我们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,很多信息是浪费我们时间的,是干扰我们思维和认知的。
所以,一个人生命中很多时间就是要拿来浪费的,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。
命运分为先天和后天两部分因素。
智慧的人更看重后天因素,因为如果先天因素占主导,人活着就没有了意义。
看一个人,重点还是要看他后天的修言、修行、修心。
如何改变命运?
我基于《了凡四训》给大家一些启示。
如何改变命运?
《了凡四训》中给了四个关键点:立命之学、改过之法、积善之方、谦德之效。
我把全文看了一遍,结合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,我写这篇文章,从本质上讲一下每个关键点的核心。
一、立命之学
这一点是根基,是接下来三点的基础。
很多人会认为:命由天定,所谓“生死有命,富贵在天”。
有的人出生就含着“金钥匙”,有的人却出生在山沟里,这种差距确实是事实。
所以,很多人努力了一辈子达到的上限,可能还不如别人的起点。
这种现实往往让人没有了奋斗的动力。
我这里说3点内容:
1.你可以说“造命由天”,毕竟每个人出生不同。
但是,请记住:“立命在己”。
人的一生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部分:出生、成长、结束。
出生你是无法控制的,但是出生之后的成长与结束却是由“先天”和“后天”两个因素共同决定。
不然的话,人生就没有了意义。
试想:如果人的一开始就决定了全部过程,那么,这样精密的世界不就白白浪费了吗?
所以,从更广大宇宙观的角度来说,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如何“立命”。
你可以选择利人利己、利人损己、损人损己、损人利己。
这里面本无对错,都是你自己言、行、意,累计的结果。
不同的选择,会带来不同的结果。
2.人生的意义重点不在于客观的过程,也不在于取得的结果。
重要的是,你拿了一副出身“牌”之后,你如何能控制你的心性,改善你的言行。
一副破牌可以打出“王炸”的效果,一副好牌也可以打的“稀碎”。
请记住:人生的体验,最为重要,而体验人生需要以“真实”作为基调。
你可以聪明,也可以笨拙,可以智慧,也可以愚蠢,但是不要虚假,不要伪装。不然,你就白白浪费了“生而为人”这宝贵的生命体验的机会。
3.你要相信“命可己立”。
只有相信,才会实现,才有能量的同频共振。
如果不相信,下面的内容也就不需要看了。
二、改过之法
人因有七情六欲的,会做出很多错事,会产生很多不好的行为。
因此,很多人会说:我要消除我的七情六欲。
别逗了,怎么可能消除。这是人的灵性之根。
没有七情六欲的那是机器。
人生要有滋有味才好,我们要享受自己的七情六欲,但是要懂得“度”。
如何掌握“度”?
守中。
何为守中?
知源而有支,守内而攻外,识浊而持清,行躁而心静,实言而行践,此谓之守。
不远名利是有笃静,不弃七情而得明心,不去五味而无所贪,不离声色自居清净,此谓之中。
知道源头的存在,也知道分支的存在,守住根本并借此向外发展,能辨识出浑浊,自己却保持清净,言行可以躁动,但内心要笃静,说出去的话就要做到,这就是守。
身处名利的世界依然可以保持内心的笃定和安静,身处七情六欲的虚妄中,依然可以明心见性,品尝各种美味,依然没有贪恋,身处声色的诱惑中,依然可以保持身心清净,这就是中。
在生活中细细体味、参照、践行守中的内容,这样,你虽有七情六欲,但不会因此受困。
人要懂得反省,当你发现自己过错,要知道及时改正问题、完善自我。
也许会有自否、自疚、自怨、自责等情绪,这很正常,但不要过度,否则就会形成自我内耗。
每个人都如此,我们要承认、接受自己的过往的不当的言行,改正错误的前提是承认错误并与自己和解。
错了就是错了,改了就行了。如果对他人造成了损失,尽可能的去弥补。
可能有的人会说:我的错误太多太大,改不了也改不完了。
我们知道人性中有一个弱点:急于求成。
很多人因为这一弱点酿成了大错,也因为这一弱点,自我放弃。
记住:只要你活着,一切皆有可能。
《道德经》说:
天下大事必作于细,天下难事必作于易。
天下间的难事一定是由容易的地方开始着手,天下间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处开始累积的。做难事要从最小、最容易的地方着手。
改正大的错误也好,遇到大的问题也罢,不要去想这个问题太大、太难、做不了,而是聚焦在“我能做点什么?”
正是这一点点从简单、容易、细微的地方推进,慢慢地一个大大的事情也会逐步的做完。
只要开始了,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了。
《了凡四训》中说改正错误需要三种心:耻心、畏心和勇心。
人们对于自己不好的心性和言行要有“羞耻心”,要懂得自我觉察。
人们要敬畏天地、敬畏生命,怀有“敬畏心”。
人们要怀有“勇猛心”,这个方面多说一点,因为它涉及行动力。
我们必须在明白过失以后,立即痛下决心改正过来,不可以延迟、疑惑,更不应当犹豫不决,东等西等,不敢下定决心。
犯了小的过失,要像是被尖刺戳进肉内一般,必须赶快剔除。若是犯了大的罪业,更须像被毒蛇咬到手指一样,要尽速将指头斩断,不可以有一点点的犹豫、停顿,否则毒液蔓延到了全身,就会立即死亡。
那么一旦发现犯了过失,就能够立即改正。就像是春天的冰块遇到了阳光,还须忧虑它不会溶化掉吗?
改正错误,态度要端正,要从内心深处升起意愿。
人的过失是由心所造作的,所以也应当从心地上来改正。就如同要斩除毒树,必须直接砍断它的根,不让它再度发芽,何必一枝一枝地去砍伐,一叶一叶地去摘除。
三、积善之方
做好这一点,我们需要知道:什么是善?
佛家有三种布施: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
财布施:就是用钱财布施,把钱、物送给有正当需要的人。
法布施:就是布施佛法,主要指讲经、说法、介绍佛教知识、送人佛经等,让人从佛法中受益。
无畏布施:以自己的力量让众生远离恐惧,获得内心的安稳。
也许你现在财力不够,佛法学习不够深入,暂时无法实行财布施和法布施,但是,无畏布施却是我们每个人当下都能做的事情。
当别人处于痛苦、恐惧的时候,你去切实地开导别人,使他不再痛苦,不再恐惧,这就是一种慈善。
做善事也要有智慧,懂规律。
为什么这么说?
举个例子:
丛飞曾救助过183名贫困儿童,共捐款捐物总计300多万元,为了自己供贫困儿童上学的承诺带病拼命演出,耽误了治疗,死于胃癌,终年37岁。
然而,在这些受他恩惠的人中,没人歌功颂德,没人痛哭流涕,甚至在他病危之时连一封慰问的信都没有,有的只是长途电话那端传来的措辞,生硬的近似逼债的贫困生不休的讨钱声,丛飞在他们心中成了恶人。
这就是典型的“升米恩,斗米仇”。
应该怎么办?
《学经》说:
善施者,唯让恒常,以其不期,而得恩情。
善于做慈善的人,不会以固定不变的频率施舍,接受施舍的人就不会有所期待,他们对做慈善的人的每次施舍会怀有感恩之情。
关键在于,不让被施舍的人感受到规律,他内心也就没有了期待。
不仅如此,做慈善的人不要“着相”。
根据行“善”的发心和行为不同,可以分为五种境界:
《道德经》说: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,下德无为而有以为;上仁为之而无以为;上义为之而有以为;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
意思是:德高的人做了有好的事不认为有德。德低的人以有德自居,紧守着德的荣耀,害怕失去。所以说,德高的人顺乎自然作为,德低的人自然地做事,而后念念不忘,总是强调。最讲仁爱的人有意为之,而后将其忘掉。正义的人主动去做而且事后念念不忘。而讲礼仪的人强调遵守礼仪但没人回应,则愤怒的扬起手臂强迫别人遵从。
第一种境界:上德。
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”,“上德”才是最高境界的德行,他们做了有德的事情,没有挂在心上,也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。
“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”,上德的人是自然而然的做事,自然而然的做了,自然而然的忘了。别人一问他哪天是不是做了什么好事,他回想起来的确做过,但是并没有觉得自己做的是多么了不起的事。
第二种境界:下德。
“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”,下德的人做了好事,心里总是记得,哪怕不到处宣扬,也会记得很清楚,甚至害怕别人否定自己做过好事,他怕自己做了好事失去了意义。
“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”,下德的人会比较在意自己做的好事,因为他们心理上是有预期的。
比如,一个人做好事希望得到好报。做好事为了正面宣传引导作用。
第三种境界:上仁。
“上仁为之而无以为”。“仁”就是仁爱、同情心,“上仁”就是比较有同情心、仁爱思想的人。
他们会去主动寻找好的事情去做,认为做好事的行为很好,然后,再把它努力忘掉。
有人会问,“上德”、“下德”“上仁”的区别是什么?
“上德”做的好事,是自然而然做的,无为而无以为,“下德”做的好事也是自然而做的,但是自己会很在意做好事的意义。“上仁”做的好事,不是自然遇到的,而是刻意去寻找的,只不过想像上德一样“无以为”。
但是,一旦有意识刻意去做事,就已经脱离了“德”的层面。
举个例子:
比如,明天要考试,我并没把考试放在心上,晚上到点照常睡觉了,这是“上德”。如果你告诉自己,要早点睡觉,为了明天有个好精神,这种有目的地去睡觉,这是“上仁”。
结果有什么不同吗?
“上德”会自然而息,能够很平稳地入睡,而“上仁”却可能会因为考试意识太强烈,反而紧张的睡不着了。
第四个境界:上义。
“上义为之而有以为”,他们主动去做事,并把事情牢牢地记住,念念不忘,甚至会大肆宣传自己做的好事。
第五个境界:上礼。
“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”。“礼”是“德”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,如,礼貌、礼制、礼法。
“礼”体现出了规则性,甚至是带有强制性,用“礼”去约束别人,别人不愿意,然后,你就强制别人遵守,谁不遵守就收拾谁。
所以,看起来大家规规矩矩很有“礼”,其实是因为有着一种外在的约束力存在,怕自己违反了“礼”被收拾。
“上德”、“下德”、“上仁”、“上义”、“上礼”的根本区别在哪?
区别就在于人的虚妄之心的强弱不同。
从“上德”到“上礼”虚妄之心逐渐加强。
“上德”是没有虚妄之心,顺其自然,心无所驻。
“上礼”是虚妄之心最强,控制欲极强,甚至要“攘臂而扔之”——愤怒的扬起手臂强迫别人遵从。
这五种境界说完了,需要细细品味才能悟出其中道理。
那么,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要向“上德”那样“无为而无以为”?
其实,当你有这种意识,就已经脱离“上德”层面了。
这五种境界我们明白了就好,不要总想着自己要做到哪样,自己的行为处于哪样。
我们做事的宗旨应该放在“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”。摒弃虚华,内心清净的做符合“道”的规律的事情。
四、谦德之效
为什么“谦德”很重要?
在《易经》中,只有"谦卦"的六个爻,全部都是吉祥的。
《易经》说:
天道亏盈而益谦;地道变盈而流谦;鬼神害盈而福谦;人道恶盈而好谦。是故,谦之一卦,六爻皆吉。
在自然界之中,天道的理则,对于已经到达极限者,就会让他受到减损,却会使谦虚的人得到增益。就像月亮到达最圆的阶段,必定会慢慢转为缺损。地道的理则,对于过度满溢者,也会使其产生变动,却会让谦虚的人得到滋长。就像池水在填满以后,总会流向低洼处来填补它。鬼神的理则,对于高傲自满者,就会让他受到一点惩罚。但是对于谦虚的人,却会使其得到应得的福报。人道的理则,也是厌恶骄傲自大者,反而喜爱谦虚的人。"就因为这个原理,所以在《易经》中,只有"谦卦"的六个爻,全部都是吉祥的。
《书经》说:
满招损,谦受益。
盈满就会招致亏损,谦虚才会受到利益。
了凡先生说:我屡次和许多人一齐去参加考试,每次都观察到那些家境清寒的读书人,将要考中、发达的时候,他们的脸上必定都会现出一片谦和安详的光采,仿佛可以用手捧取的样子。
我们要心有一颗心有和美、可见其成、见贤思齐的心。
《道德经》说:
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居善地;心善渊;与善仁;言善信;政善治;事善能;动善时。夫唯不争,故无尤。
水的特性接近于道,那么,还记得什么是“道”吗?
规律。
为什么说水的特性接近于“道”?
因为它做到了“居善地;心善渊;与善仁;言善信;政善治;事善能;动善时“,大家记住,这七条就是规律。
懂得选择合适的位置,心胸要像深渊一样宽广,与人相处要推己及人,说话要言而有信,管理要懂得从本质上治理的方法,做事在于提高自身的能力和能量值,行动要选择合适的时机。
当你做好这七条,你自然不会有忧患。
虽然这一章说“夫唯不争”,看似在告诉人“不争”,其实,老子只是告诉大家要像大自然的水一样顺应规律做事,至于主观上的“争”与“不争”,这种想法都是多余的,按照规律做好自己的事,一切自然会水到渠成。
但是,人性中就是有攀比、比较的特性,这种心态很难做到上面的七条,怎么办?
老子在这一章的开篇就已经奠定了基调。
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”。
就像在说:想啥呢?争啥呢?躁动啥呢?
“要善利万物,要处众人之所厌”,我们不但要“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”的成就别人,还去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。
当你把自己放得很低了,这时候自己内心的那种胜负欲,那种争夺欲,那种害怕失去而产生的畏惧感统统消失了,这时候,你的心就会清净了,大脑也恢复冷静了。
那么,这时候你再去看看那几条规律:居善地;心善渊;与善仁;言善信;政善治;事善能;动善时。
是不是觉得更有心力去做了?
所以,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这句话是即是规律又是心法。
大家可以感受一下,默念这句话,是不是能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平静?可以多念几遍尝试一下,很有效果。
那么,有了这个心法,人们就能够更好的按照接下来的七条规律去做事。
最后其结果是“夫唯不争,故无尤”,也就是没有忧患。
当你懂得谦逊、处下,你的内心就会平静、智慧就会增长、能量就会提升、福报也会到来。
立命之学、改过之法、积善之方、谦德之效,就是改变命运的四个关键点。
“为什么我不提倡算命”,这个事情我应该说清楚了。
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发。
推荐相关阅读
我今年年初脱单成功,其实我不确定他是不是我真爱
我今年年初脱单成功,其实我不确定他是不是我真爱,还是说跟着心走?特意想看下姻缘,求老师指点你生在乙亥年、戊寅月、壬申日、辛亥时。大运:己卯、庚辰、辛巳、壬午、癸未、甲申,现在庚辰大运中,2022年12月中旬..
6斤9两的男孩名字怎么写
6斤9两是多少公斤?3.45千克。一公斤是十二公斤,一公斤是国际公共制度单位,一公斤等于1公斤。公共制度单位可以与市政制度单位交换,1公斤=2公斤(市政制度),12公斤=0.05公斤,6公斤92公斤3.45公斤。公斤(符号公斤)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