偶然看到一本书,叫《正面管教》,是讲怎么有效教育孩子的。虽然我还没有孩子,但是里面很多观点和剖析也同样适用于成年人的人际沟通。
细想下,每个人的沟通方式其实是有固定模式的,所谓“气场合”,不过是你的交流模式与另一人的很契合,大家都能得到预期的反馈;而所谓“八字不合”,多半是你发出去的信号没有被对方正确理解,而对方反馈的信号又超出了你的预期,导致两个人都觉得无法对话。
而与孩子交流,其实只是成年人固有模式中的一个特殊场景而已,所以学会与孩子有效交流,势必会帮助我们有效应对与老板、同事、朋友、伴侣的交流场景。
书里强调的第一观点也是最核心的,就是“亲切而和善”,很多“沟通大师”在讲课时都会提到,有效的交流很多时候并不是看你说了什么,而是你怎么说的,你的肢体语言、你的语气态度、甚至你的面目表情,这些传递的信息会远大于你的语言本身。
“亲切而和善”是一种积极的态度,释放一种尊重交流对象的强烈信号,在这样的氛围下,即使对方蛮不讲理或者怒目相向,但你始终亲切和善,对方会有一种“一拳打在棉花上”的无力感,慢慢也会走入你的节奏,心平气和下来。
很多陌生人之间的冲突,所谓“话赶话”吵起来,大多是因为放弃了亲切和善的初衷,一句“瞅你咋地”,往往会引发一场“暴力冲突”,而这真的是没有必要。尊重别人,才有可能让别人也尊重自己,最终保护的是自己的安全。
其次书里讲到一个很关键的场景,就是当孩子“打破水杯”的时候,家长会在潜意识里把这当做是一个“错误”,而做错事就要有人承担责任,家长在小时候也是这么“被教育”的,所以当他们转换成教育者的身份时,小时候受到的“不公平对待”会自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,也开始指责孩子,形成恶性循环。
就像瑞`达里奥在《原则》一书里写的,如果一家企业对于每一个犯错误的员工都进行批评甚至开除,那结果一定不是减少犯错误的机会,而只是阻止大家报告错误。
所有人都会不可避免的犯错,但是企业对待犯错员工的手段却会影响其他员工面对错误的心态,是掩饰还是积极反思,前者可以减少被批评的可能性,而后者才是真的能帮助企业未来避免更多错误的核心。所以你怎么对待别人,就决定了别人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。
所以瑞在公司里推行了一个“工作日志”,让大家把错误以及解决措施记录下来,然后大家一起讨论面对这个失误,是否还有更好的其他办法,巧妙地把一个负面的结果变成了一次共同学习成长的机会。
类似的,在《正面管教》里,作者也建议,把每次孩子犯错误的事件当成一次亲子共同学习成长的机会,让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,能意识到什么行为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,同时如何避免错的行为再次发生,最终培养孩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和价值观。
第三,要关注交流对象的心理需求,理解对方沟通时的核心诉求。有时人说出来的话并不是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,此时要学会倾听,并且要能深入往前看一眼,对方最在意的点到底是什么。比如孩子有时的大哭大闹,实际上只是渴望家长的关注与爱,所以你要解决的是他的不安全感,而不是哭闹的“坏毛病”。
这点和心理咨询真的很像,大部分心理咨询师都很清楚,来访者表面诉说的痛苦往往都是表象,真正痛苦的诱因需要慢慢抽丝剥茧,在挖掘到真实“病灶”前,咨询师切忌不要太早给出行动建议,这样只能暂时解决眼前问题,反而掩盖了深层次的痛苦。
这本书表面上是讲新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,但细读下来,人际关系的绝招都在其中了,有兴趣的可以结合《非暴力沟通》一起来看,早日成为“沟通大师”"/>
更新于:4天前